撬动社会资源、让体育融入日开云体育- 开云官方网站- APP下载常生活 厦门以创新思路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
2025-09-25开云体育,开云体育官方网站,开云体育APP下载
厦门市体育局以创新思路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据统计,2024年底,厦门市已累计建成671处近邻运动场、5处国家级,体育不再是“特定时间、特定场地”的专属活动,已融入日常“生活场景”。这背后,是厦门聚焦“群众健身便利度、体育资源利用率、产业发展融合度”,通过公益金效能释放、场地资源盘活、智慧体育升级三大机制,形成“提质增效—民生受益—企业赋能”的
湖里区五缘湾桥墩体育公园,是由市级体育公益金支持、带动区级财政与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从申报到落地不到6个月——效率提升源于公益金管理机制改革,将“资金效能”转化为“民生实效”,同时撬动社会资源惠及关联企业。
厦门率先全国开展体彩公益金分配机制改革,修订出台《厦门市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体育事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上年度体育事业发展成效和本年度体育事业建设规划两大维度展开考核,细化7个二级、22个三级评价指标,“多劳多得、优绩优配”让各区从“等资金”变“抢着干”。
强化绩效管理提效保民生,增设项目现场答辩环节筛选重点项目,采用“80%预付+20%达标拨付”的分阶段资金管理模式,搭配“事中监测+事后评价”闭环管理。改革后部分区公益金使用率从30%提升至100%,更确保公益金精准匹配群众健身需求,避免资金闲置浪费,实现“资金跟着需求走、效能跟着目标走”。
2024年,市级2636.6万元公益金如“精准滴灌”,带动超4000万元配套资金,让255.4万平方米健身场地“从图纸到现实”:同安区的云埔村体育公园、集美区的智慧健身房……群众“出家门进场地”成日常。
公益金还显“杠杆效应”:既“惠民生”,也“活产业”。健身器材采购项目中,本地企业凭技术拿下订单;场地建设热潮里,多家建筑企业拓展“体育场地改造”新业务,“闲置厂房变球馆”成了他们的“活广告”。
“以前是废弃物流仓库,现在成了我们的‘主场’!”海沧一支业余篮球队的队长陈先生告诉本报记者。厦门把“盘活闲置空间”作为场地供给“突破口”,联合多部门梳理公园绿地、旧厂房、桥下空间等“沉睡资源”,出台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厦门市公园绿地全民健身设施设置指引、厦门市体育公园建设工作方案、厦门市工业(仓储)用地自行改造管理办法等系列配套政策,让“低效用地”变身“健身磁场”。海沧区成功将11座闲置厂房和356处闲置用地改造成室内健身场馆、小型足球场、篮球场、健身广场等,盘活面积达18.6万平方米,有效增加体育场地供给,实现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校园场地“共享革命”亮眼,厦门在全国率先推进中小学体育场地对外开放,通过“统一改造+智慧管理+保险兜底”模式,让操场晚上“亮起来”,实现“能开尽开、规范运营”。目前已有183所中小学校场地对外开放,注册健身市民达110万人次,累计服务达1000万人次,相当于给城市新增数十个“不打烊健身房”,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同时也让参与改造的建筑企业、研发智慧系统的科技公司从中找到新商机。
自然禀赋也被“用活”,结合“山海相拥”的天然资源,厦门将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景观规划巧妙结合,打造了山海健康步道、空中自行车道等高品质健身场景。全长23公里贯穿厦门本岛东西的山海健康步道,获“国际市政工程协会卓越奖”和“国际市政工程协会试点奖”。全国首条、世界最长的7.6公里空中自行车道,获中国人居环境奖,既是世界最长空中骑行系统,也是游客感受厦门的“独特窗口”。厦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荣膺“中国钢结构金奖”,有国内唯一可直接观海的场馆。建成使用一年多来举办各类赛事演艺超60场次,接待观众突破80万人次。“体育+景观”的融合模式大大提升了空间使用的“复合效能”。
“刷脸进门,自动识别数据,还会给出运动建议,像科幻片里的‘未来健身房’!”思明区24小时智慧健身房里,市民林女士点赞“无人值守却啥都不少”的体验。厦门用数字化给体育服务“装引擎”,46个智慧健身房覆盖6区,免费入场健身市民累计超100万人次。
通过i健身平台和智慧化管理打通“实名注册—刷脸入场—智能指导”全流程,采集数据,提供科学健身方案,解决了广大市民“健身时间受限、缺乏专业指导”等问题的同时,大幅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
全市统一的智慧体育平台更是场地预约、公益课报名、赛事查询的多功能神器。过去跑多地、打多通电话的事,现在“一键搞定”。平台实时监测场地动态,设施故障响应从一天缩到3小时,管理成本降了,场地利用率却涨了。
体卫融合也因科技更精准,依托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技术创新支持,厦门探索建立体卫融合运动处方管理系统。28个试点单位的体质监测一体机,像“健康管家”一样为市民生成定制化运动处方;3个社区智能运动健康中心、60个智能健身舱,让AI教练“手把手”教科学锻炼。目前,超15万份个性化运动处方、250万人次AI指导,帮市民跳出“盲目健身”误区。
从公益金“精准滴灌”,到场地“腾笼换鸟”,再到智慧体育“数字赋能”,厦门体育效能建设,让“全民健身”从口号变“沉浸式体验”。当健身场景更丰富、体育服务更智能,这座城市的“运动活力”,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风景”。(记者 路鹏宇 通讯员 詹梦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