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基金迈入开云体育- 开云体育官方网站- APP下载“工业化”新纪元 三个挑战与十年之约
2025-10-03开云体育,开云体育官方网站,开云体育APP下载
2025年,资产管理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行业步入高质量转型关键期,一场围绕投研生产方式的系统升级已悄然推进。
9月6日,在中欧制造·投研体系升级发布会上,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首次公开系统阐述“工业化”投研体系升级战略。核心是实现“长期业绩”路径,从依赖个人能力转向依靠系统化体系,以根本性重塑基金“生产逻辑”;推动高质量产品从个体驱动的“偶然成果”,发展为体系化输出的“必然结果”。
窦玉明强调,此次“工业化”升级并非弱化个体,其深层内涵在于:一个成熟工业化投研体系中,每位成员的专业性与独特性将更凸显,成为“智慧生产线”上不可或缺的关键节点。战略根本目标,正是培养能适应未来投资新范式的“第三代基金经理”。
的确,新周期需要新姿态。随着费率全面下调,以往依赖渠道佣金和首发激励的传统盈利模式正面临重构,未来竞争将更聚焦生态建设。谁能率先卡位、练好内功,谁就可能脱颖而出。
中基协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我国公募资产规模首破36万亿元“大关”,较7月底增超1万亿元,为2024年以来总规模第11次刷新历史纪录。Wind统计显示,9月新发基金规模刷新今年以来的单月记录。
展望后市,机构人士普遍认为,A股仍处上行趋势,仍有上涨空间。不过机遇无限、市场复杂性也在同频提升。大市场更强竞争强专业,想真正吃到这波行情红利,往期“明星基金经理单兵作战”模式愈发显得无力,行业转型迫在眉睫。
面对新形式,窦玉明认为,研究覆盖整个市场所需的人力已超任何单一团队的承载极限,叠加客户需求日益多元,推动中欧基金下定决心走向“工业化”,其本质是一场以平台化投研体系为核心的系统性升级。
首先,打造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协同的平台架构。中欧基金将原有十几个事业部整合为四条主线生产线,构建起以“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为支柱的平台化投研体系。
专业化是平台发展基石。投研人员需“缩圈”深耕,力求在细分领域形成持续洞见。研究员不一定非要成为基金经理,可终身深耕一业;优秀基金经理的成长也需“10年研究+10年投资”的长期沉淀。
工业化是平台协作抓手。中欧通过方法论统一(如权益团队推行五要素模型)、流程标准化(如多资产团队设立“设计、生产、组装、检测”四大车间)、以及构建分享文化,来实现高效协同,使研究员建议采纳率显著提升。
数智化是平台效能引擎。中欧将AI与大模型融入投研流程,实现人机协同。投入AI和算力,参与到研报阅读、交易优化、风控实时化等,来提升投研的覆盖度和效率。比如中欧可转债A,实投中就应用大模型处理转债公告,优化定价模型,该基金近一年业绩同类排名靠前。
其次,平台化不等于去个体化,而是对个体的深度赋能。“工业化”并非将人变为“螺丝钉”,而是通过平台体系为个体赋能,让专业人才更专业、业务协作更有效。
正如发布会上所言,“平台是为基金经理叠buff”。以科技组为例,13位基金经理与12名研究员各精专一域,平台支持下成功捕捉了光模块等诸多重大机会。
公开信息显示,早在2023年一季度,中欧科技战队就开始关注光模块的交易机会。天天基金网显示,截止9月29日,冯炉丹管理的中欧数字经济混合发起A近一年收益率高达188.47%。其持仓信息显示,中际旭创、新易盛两只光模块龙头持股比达10%“顶配”。
天天基金网显示,截止9月29日,中欧数字经济混合近一年收益率排在4384只基金的第3位,“为基金经理叠buff”的含金量可见一斑。
再者,平台化体系支撑长期稳健回报。截至2025年6月底,主动权益投资能力在大型公司中排名领先,显示出三年转型带来的稳健回报成效。
天天基金网显示,截至9月29日,除了中欧数字经济混合,邵洁管理的中欧智能制造混合A与中欧科创主题混合(LOF)近一年收益率分别为105.23%、101.29%。刘金辉管理的中欧电子信息产业沪港深股票A近一年收益率65.25%。
从引领行业的事业部制,到如今率先迈向平台化、工业化的投研新范式,可以说中欧基金一直走在革新前沿,扮演着体系创新先锋的角色。
行业分析师王彦博表示,在降费让利、回归本源的行业背景下,头部机构竞争,已从比拼明星基金经理,升级为平台生态、运营效率与科技创新的综合较量。中欧基金率先向平台化、工业化、数智化的投研体系转型,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范本。借助团队平台体系化建设,打破明星依赖“手工作坊”模式。实现投资能力可复制、可管控、可持续,力争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健回报,这正是回归本源的体现。
随着二季报披露收官,行业向上行情进一步明确。Wind数据显示,公募全行业季度总利润达到3966亿元,同比激增近12倍。其中,股票型基金堪称当红炸子鸡,贡献1204.50亿元,环增142.58%,同比增幅207.94。在单只产品业绩榜中,医药主题基金占据利润前十中的半数席位,成本季度最大亮点。
聚焦中欧基金,权益基金业绩回暖,医药主题产品引领反弹。最受市场关注的当属医药“一姐”葛兰,历经近四年调整其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股票基金迎来大幅反弹。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29日,中欧医疗创新股票近一年收益率达58.74%,展现出较强的超额收益能力,中欧明睿新起点混合也达到45.68%。
深入分析持仓策略,多聚焦于港股创新药板块。前十大重仓股中,药明合联、科伦博泰生物、药明生物、康方生物等港股创新药企占比较高,部分个股持仓接近公募规定的10%上限。集中布局策略让其更多享受了上涨机遇。
从行业基本面看,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结构变迁为创新药提供了坚实需求支撑。作为世界人口大国,预计到203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破4亿,伴随各年龄段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患者用药需求持续扩大,构成行业发展的稳定基本盘。国内创新药市场不仅规模可观,且具备长期高景气的底层逻辑。
何况在技术、政策与资本的多重推动下,中国创新药早已今非昔比,不少企业已从跟跑者逐步跻身到领跑者位置。欧盟委员会《2024年欧盟产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显示,医疗健康行业研发投入增速达7%,企业数量达437家,居全球之首。其中,中国医疗健康企业从2022年的13家增至63家,跃居全球第二。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在药品技术领域PCT专利申请量占全球20.6%,医疗技术领域占比13.3%,较2015年分别提升14和7.9个百分点,已是全球第二大药品与医疗技术产出国。
面对中国创新药的弯道超车,葛兰最新报告中持续表达对医药板块的乐观态度:国内企业在ADC、双抗、多肽等领域的竞争力已获全球认可,成为跨国药企重要合作伙伴。未来仍有多个品种具备海外授权潜力,加之政策在研发、支付机制上的持续优化,板块有望保持长期景气。
在行业分析师王婷研看来,传统新药研发存在“双十定律”,平均耗时10年、耗资超10亿美元,而AI技术能显著压缩研发周期、降低成本,继而让相关投资大大缩短回报期、降低不确定性。中欧基金凭借平台化投研体系的赋能,部分权益产品业绩显著回暖、回报领先市场。这一成绩是基金战略眼光与医药业长期景气面的合力共振。
为系统性提升固收业务能力,中欧基金自2023年起成功引进了以邵凯为核心的原博时基金固收团队核心成员,实现了关键人才体系的跨越式补充。一系列引援涵盖投资、研究、决策等多层面,除了原博时基金副总经理、固收业务灵魂人物邵凯,还有研究组总监王申,固收一部投资副总监黄海峰,以及混合资产部骨干邓欣雨等多位资深专业人士。
背后离不开用人理念机制的赋能。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曾指出,资管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与制造业依赖设备更新不同,基金公司的能力提升根本在于人的专业能力与协同效率。
基于该理念,中欧基金通过“薪酬+股权激励”的双重吸引力,成功将多位固收领军人物招致麾下,为快速补齐业务短板奠定了基础。
成效有多大呢?2024年,中欧基金债券类产品规模一年内增长近500亿元,达到1155亿元;至2025年一季度,“固收+”产品成为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多只债券基金近两年业绩稳居同类前5%–15%分位,推动公司固收业务整体实力跻身中型公司第一梯队。
天天基金网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欧基金债券型基金规模1463.74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较2025年初增超300亿元。通过对核心人才深度绑定,股权激励凝聚长期合力,激发了干劲活力,规模增长在情理中。
据《每日经济新闻》消息,早在2014年,中欧基金便成业内首家与核心员工分享股权的公募机构。也是目前业内少数实施广泛员工持股的公募基金管理人,自然增强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
以上述引进的固收团队为例,多位关键人物均通过上海睦亿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公司股份,实现与公司利益的深度协同。如邵凯,担任固定收益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持有合伙平台相应股权。再如陈凯杨:任固收投决会委员、投资总监,并持有合伙平台份额。
行业分析师孙业文认为,中欧固收业务的一系列成绩,清晰地展示了一家现代资产管理公司如何通过“战略性引才”与“机制化绑定”的双轮驱动,快速补齐业务短板,并构建起长期竞争优势。这不仅是单一业务线的胜利,更是注重平台建设、坚持长期主义治理理念、尊重人才专业性的复利回馈,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路径参考。
当然,这不代表无懈可击。推进平台化转型,是一项类似马拉松式的系统工程,中欧基金也面临来自人才结构、产品布局与权益业务等方面的现实挑战,如何消解个中不确定性关系到公司未来前景。
固收领域积极引援,中欧基金权益端却需警惕核心投研人员流失的压力。如2025年1月公司公告称,资深基金经理曹名长离任其管理的四只产品。
公开信息显示,曹名长自2015年加入中欧,拥有18年投研经验,曾获9座金牛奖、7座明星基金奖等多项荣誉。其离任标志着,中欧基金曾倚重的“明星基金经理”模式松动。为应对该变化,公司正将资源向固收类产品倾斜,然能否借此转向实现业绩平衡,仍需市场检验。
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9日,中欧基金指数型基金总规模仅257.74亿元。其中,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混合A被归类为指数型基金,若剔除该规模为156.38亿元的主动管理型产品,中欧真正的指数产品规模仅约百亿元。
这与行业及头部公司的狂飙猛进形成鲜明对比。2025年以来,全市场ETF规模加速扩张、多点开花,已于8月突破5万亿元大关,据Choice测算,截至9月25日规模达到5.5万亿元,较去年底增长1.76万亿元,共有115只ETF规模超过百亿元。其中,17只ETF规模超500亿元,千亿级ETF更是频频涌现,如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规模为4198.91亿元,易方达沪深300ETF规模为3014.23亿元等等。
面对如此大好行情,中欧基金是否错失重要的规模增长机会,值得企业深思反思。
受过去重仓医疗等影响,中欧基金的权益类产品尚未完全走出调整期。Wind数据显示,公司2022年业绩亏损824亿元,2023年亏额收窄至413亿元,2024年盈利约75亿元,三年累亏仍超1100亿元。
天天基金网显示,截至9月29日,中欧基金混合型基金近6个月收益率为26.70%,高于23.14%行业均值。近一年收益率为31.33%,低于32.50行业均值,长期收益稳定性有待加强。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欧基金股票型规模256.34亿元,较2021年末的477.96亿元接近腰斩;混合型基金规模1675.75亿元,较2021年末的3368.29亿元缩水过半,两者合计减少近2000亿元。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及时补短板很重要。况且面对洗牌重塑的市场周期、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容不得太多试错误判、停滞犹豫。如何在这些多线任务中取得均衡发展,将直接影响中欧基金下一步的行业地位与竞争力。
正如窦玉明在发布会上所强调的,真正的体系化升级无法一蹴而就,目前仅是拉开序幕。预计要看到系统性改革的实质成效,仍需十年左右的持续投入与迭代。
换言之,此次转型是一次着眼未来的战略布局。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自我革新,更是公募基金业迈入体系驱动的又一信号。背负着核心能力建设、转型压力测试的深层命题,中欧基金能否探索成功?
10年太短,只争朝夕。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市场从不辜负专注市场、基民为本的企业。
凤凰新闻/网易财经/搜狐财经/腾讯财经/今日头条/蓝鲸财经/百度百家/新浪微博/天天快报/中金在线/东方财富/雪球